第(2/3)页 就这样,车轱辘话说了一遍又一遍,村民大会从早晨开到中午,也没开出什么结果。 支书,村委会主任,宋满囤轮番上阵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做村民的工作,只可惜。收效甚微。 “宋乡长,你看这……” 最终,支书和村委会主任,无奈地望向宋思铭。 “我说两句吧!” 宋思铭知道该自己出马了,站起身说道:“两千万的搬迁补偿,是综合考虑到多方面因素,细致计算出来的,变不了,同样的,安置位置也无法改变。” “合着我们嚷嚷一天白嚷嚷了?” 村民们显然不满意。 宋思铭则是示意大家安静下来,接着说道:“但考虑到大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,搬迁确实会对大家的生活乃至精神,造成一定影响,我可以承诺,保证每家每户有一个人,进入青山古城景区工作,五险一金,待遇优厚。” “这个听起来,好像还不错。” 村民们窃窃私语起来。 两千万的一次性补偿,能让大家的生活马上上一个台阶,而每家一个的正式工作,又能保证大家上了这个台阶后,不会再下来。 而这也正是宋思铭的初衷。 要知道,脱贫之后又返贫,在扶贫工作当中,是非常常见的。 宋思铭不希望类似的情况,发生在屯头村。 见大家还在犹豫,宋思铭又补充道:“其实,景区的入口也不是非得建在屯头村,如果屯头村这边搬迁的阻力太大,更改设计方案,换个地方,也不是不可以。” 最后这个补充,无疑是杀手锏,让屯头村这些人瞬间认清了形势。 再要僵持下去,怕是会鸡飞蛋打。 “宋乡长已经很为咱们着想了,如果大家没什么意见,那就都在这张纸上签上名字,不会写字的,直接按手印。” 村支书适时地拿出纸笔,印台。 很快,就有四十几户签下了名字,按下了手印,可当那张纸传到一名叫王铁柱的村民面前,王铁柱却直接将纸笔扔到一边。 “我不签。” 王铁柱瓮声瓮气地说道。 “你为什么不签?” 村支书问道。 “没有为什么,就是不想签。” 王铁柱回答道。 “这……” 村支书一阵头疼。 王铁柱是村里有名的犟驴,脑子跟缺根弦一样,他认定的事,十头牛都拉不回来。 “铁柱,你总得有个理由吧?” 第(2/3)页